top of page
  • Writer's pictureAOCFP海外食品华人协会

利乐原来是做饼的?从UHT牛奶引发的对无菌包装业的讨论


海外食品人 社群会不定期进行海外专业领域就业、行业热点等方面的讨论和分享,欢迎关注。


引子:今天秋高气爽,群里大家不知为啥开始聊起了UHT牛奶。。


Honggang-Arla:UHT奶(编者注:UHT奶就是超高温杀菌奶)和奶粉还原奶的营养价值和鲜奶相比差远了,行业内应该都知道,这个应该教育消费者。


Shiyang-哥大乳品:是的,就好比德国就疯狂消费UHT的牛奶,也不是没条件喝鲜牛奶(编者注:德国主要是ESL-extendedshelf life 奶,严格说来介于巴氏杀菌奶和UHT奶之间,也是一种低温奶,我有时间会写写ESL的故事)


伟-哥大食品:UHT质量营养肯定不如巴氏杀菌,但是差距也没有那么大,个人感觉主要风味上差距(strecker degradation) (编者注:是一种化学反应,其通过亚胺中间体将α-氨基酸转化为含有侧链的醛。它以德国化学家AdolphStrecker的名字命名。) 消费UHT这个应该不是习不习惯的问题,国内现在不满足这个条件啊。奶源不够,奶源过于集中光运输就需要三五天,卫生条件不够,当然不可能大规模推广低温鲜奶。国内目前就是优质奶源做低温鲜奶,而且鲜奶货架期太短,浪费较多,所以注定鲜奶价格远远高于UHT。


Will-Arla: 是否可以换句话说国内做UHT的奶源都不是最好的?(编者注:这哥么在挖坑)


伟-哥大食品:也不能这么说,我的意思UHT肯定浪费少!但是低温奶肯定质量高。(编者注:这哥么没跳)低温奶很多保质期就八九天,中间运输环节一两天,基本上就一周多,浪费很多的,这个都是企业承担。所以国内鲜奶以订购为主。低温奶运输浪费各个环节成本高这个也没必要争论的。



慧-哥大食品创新:而且,我问过我很多朋友,那种1L鲜牛奶对他们来说,保质期内喝不完 。不过北京和广州也有15-18左右的鲜牛奶,对比同量的UHT牛奶其实价位差不多,但都是地域售卖。Will-Arla:上海的光明鲜奶稍微便宜些,十四五块,但也是欧洲价格的两倍左右。


伟-哥大食品:乳品企业生产1吨鲜奶,放在超市一周卖不出去就浪费了啊,这个成本需要企业承担啊。UHT奶基本上都有10元-12元每1L,低温奶平均贵了至少50%,这可不是差不多啊。


Honggang -Arla:说道价格,其实鲜奶按照欧洲丹麦的价格卖对于企业来说也不赚钱。关键问题是无论鲜奶还是UHT奶整体来说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并且同质化竞争厉害,对企业来说不赚钱,赚钱也都投给广告了


伟-哥大食品:盒装奶一个盒子就1块钱了Diana-Freedom Foods:进口鲜奶更贵供应链成本都加进去了


伟-哥大食品:进口鲜奶空运吗


Diana-Freedom Foods:保质期短的只能空运没办法


伟-哥大食品:还不如直接喝奶粉,蛋白变性也就多个20%。。


Will-Arla:我觉得进口鲜奶就是奢侈品,资源太浪费了,纯粹是一个marketing噱头。我情愿喝UHT,为环境做贡献。


伟-哥大食品:进口鲜奶有点搞笑。UHT肯定资源更节约,浪费少。 Diana-Freedom Foods:之前说的ESL奶不也是个噱头嘛 伟-哥大食品:国内鲜奶其实应该就是ESL,热处理强度肯定大于欧洲的巴杀奶。Will-Arla:国内鲜奶大部分是ESL啊?这我之前倒没留意。 为什么ESL是噱头呢?我记得德国ESL大约占了八成鲜奶市场,在不太影响口感和营养品质前提下保质期可以达到三四周,很有意义啊。

Clark-哥大食品:现在国内低温鲜奶很多快到保质期了就返厂去做酸奶了,浪费相对来说少很多了。


伟-哥大食品:你确定快过期的鲜奶可以做酸奶?酸奶对奶源要求可是相对较高的。


Clark-哥大食品:我之前就在XX公司(编者注:国内某大型乳企)做的,差不多还有三天到保质期的奶都会返厂(编者注:这个从微生物角度应该也是合理的,酸奶接种之前也要杀菌一次的)


伟-哥大食品:这也浪费了包装费用以及生产及冷链运输费用


Clark-哥大食品:而且现在中国人更喜欢喝发酵乳,所以相对来说近几年低温鲜奶出厂率少了很多,大多是直接做发酵乳了Will-Arla喜欢和发酵乳是否还和很多国人乳糖不耐有关?


Clark-哥大食品:


伟-哥大食品:UHT奶肯定是中国乳品行业销量最大一个产品,酸奶销量小于UHT。编者注:编者后来查了下网上数据,根据欧瑞,17年的时候国内常温(UHT)牛奶和酸奶的消费量就已经平分秋色了。如下图。



Honggang-Arla:lactose free milk(编著注:无乳糖牛奶)的保质期也可以延长很多


伟-哥大食品:虽然亚洲很多乳糖不耐,但是其实对年轻人没有太明显的感觉,毕竟国内每天基本上就一包到两包奶的量。


Clark-哥大食品:企业都是逐利的,国内侧重于发酵乳还有个原因就是利润高,酸奶一般利润可以达到30-40%


接着,火烧到了闷声发大财的无菌包装行业。。


Honggang-Arla:TetraPak赚走中国奶业一半的利润,记得以前一篇有文章分析过


伟-哥大食品:2015的数据是利乐包装赚取了液态奶行业60%+的利润Will-Arla请问一下这种无菌包装全球除了利乐还有没有其他的企业可以做的。


伟-哥大食品:SIG(编者注:就是康美包-SIG Combibloc,隶属于新西兰 Rank 集团)。国内前几年有两家公司开始模仿利乐和SIG无菌包装的,开始市场化了。



Will-Arla:这几家国内的无菌包装技术怎么样?另外,我比较好奇,像这种无菌包装行业全球就两三家大企业,几乎形成了垄断,为什么没有其他后来者进入呢既然利润这么丰厚的话。


Honggang -Arla:你可以看看利乐有多少专利。


伟-哥大食品:技术门槛极高,这个UHT包装市场不是特别大,而且行业集中度都形成了,后面怎么来啊。我关于无菌包装也停留在三年前,最近几年没怎么更新。


Diana-Freedom Foods:利乐不仅是赚了中国乳业的钱,是赚全球的钱,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和行业口碑还是很难超越的。这几年起来的纷美(编者注:就是中国的Gapack/Grate View)其实核心团队以前也在利乐做了很久。



Clark-哥大食品:关于无菌包装,利乐的技术毋庸置疑,国内国外技术差距还很明显,而且利乐一直是国际巨头,刚刚进入中国市场一度成为了独孤求败,这几年康美包之类的进入才慢慢的缓解,大家对于这种垄断巨头的认可导致了没多少厂家愿意花钱去搞这方面的研究,或者搞了后发现投资大收益少,有点类似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垄断。


林博士-澳中乳品技术中心:请问一下这种无菌包装全球除了利乐还有没有其他的企业可以做的? 在澳洲,还有VISY也可以做无菌包装。VISY总部在墨尔本。TetraPak做得确实很好,乳品行业创新极有可能都是被他们pitch出来的(个人猜想)。常温酸奶在国内卖得如火如荼,三大品牌你死我活,不管这个饼,谁分的多,谁分的少,最终产品都用TetraPak的包装。分到大饼不是最厉害的,把饼创造出来才是最厉害的。(编著注:精彩的想法,就好比做产品不如做技术,做技术不如做标准,做饼的才是最厉害的,因为它设计了游戏,不然玩家都没得玩)


Diana-Freedom Foods:纷美也做的,现在在慢慢追赶利乐,不过市场份额还是小


Daisy-Lactalis:我知道国际上有大型乳企用的主要是利乐和纷美,PET的无菌线用的是VISY。还有一个Prisma(编著注:总部在南非的一家公司)也用,用的不多,基本是200-250ml的小包装Will-Arla:今天大家讨论无菌包装这么多,我晚上等娃睡了后补习了下这块知识,找到知乎这篇文章,和大家分。(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004413/answer/61046048)

编者注:挪威的Elopak全球也做得比较大,今天去了下超市,丹麦市场几乎和TetraPak平分秋色。

另外,根据一个行业报告(Aseptic Packaging Market (2019 – 2026): Global Analysis by Key Players – Tetra Pak, SIG, Elopak, Likang, Skylong)

,目前全球无菌包装前十强如下,供参考。

  • Tetra Pak

  • SIG

  • Elopak

  • Coesia IPI

  • Greatview

  • Pulisheng

  • Likang

  • Skylong

  • Bihai

  • Jielong Yongfa


13 views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